很多人常说,这个世界黑暗又残酷,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人致命一击,但世上不止有冷漠,更有无尽的温暖。总有人能为黑暗带来一束光,也总有人能给世界添上一份暖,“感动中国”的诞生就是为了寻找那一束亮光。
作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,朱丽华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人生轨迹。她因伤失明,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她决心走出去学技艺开诊所,帮助残疾人成功就业,用自己的血汗钱资助400多名学生上学,捐款数额高达373万。
因伤失明
朱丽华的眼睛并不是先天失明,曾经的她也像常人一样能看到绿水青山,能看到世界的绚丽多彩。她的爱好是田径赛跑,尤其享受在赛场上肆意挥洒汗水的感觉。年轻的她内心炽热,怀有一颗上大学、当医生的赤诚之心。
展开剩余84%1977年,年轻的朱丽华没能走进自己理想中的大学,她的两只眼睛先后因伤失明。那一年,朱丽华只有18岁,双眼失明无疑是场晴天霹雳,直接让朱丽华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动力。失明初期,朱丽华难以接受自己今后的命运,每天过得生不如死。
在事故发生后,朱丽华只能依靠旁人或盲杖走路,上下台阶竟成了难题,自己也无法在操场上随意奔跑。当窗外的欢声笑语传来,躺在病床上的朱丽华的心中痛苦万分,心中忧虑的她甚至要靠安眠药才能安稳入睡。
当时的朱丽华感受到了绝望,她不想成为家人们的负担,便把安眠药偷偷收集起来,慢慢攒了几十粒,准备和世界告别。好在照看她的护士及时发现,才没有酿成大祸。此后7年,朱丽华都在黑暗中苦苦挣扎,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默默承受一切。
盲人推拿师
1983年,朱丽华在广播中听到了一个故事,故事的主人公故事身患重病的张海迪。张海迪五岁时高位截瘫,终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。但张海迪却从没有丧失过生的希望,她在轮椅上自学各国语言,翻译了多本国外著作,被人们尊称为“当代保尔”。
通过收音机,朱丽华被张海迪的顽强不屈所打动,她开始意识到生活中不应该只有黑暗,还应该有光明和希望。她不断地反问自己:“我只是缺少了一双看见世界的眼睛,但我四肢健全,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呢?”
在黑暗的房间里躲了7年后,朱丽华终于有勇气走出房门,去感知窗外的精彩世界。当嘉兴创办推拿培训班后,朱丽华积极参加培训,成为了培训班第一届学员。
失去眼睛后,朱丽华对很多事情缺乏正确的感知,对穴位的掌握也不够,在训练的过程中,朱丽华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,朱丽华每天都要练习很长时间,双手拉伤成了家常便饭。学成之后的朱丽华被分配到福利院,开始独立承担推拿业务。
在福利院里,她利用空闲时间仔细推敲,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。两年后,充满信心的她走进考场,考取了中医执业资格证书,成为当地第一位盲人中医师。有了证书后,朱丽华学有所用,于1991年在当地开了一家中医推拿诊所。
巨额捐款
开了诊所后,朱丽华每天早出晚归,细致地为每一位病人诊疗。在病人的介绍下,越来越多的患者到朱丽华的诊所看病,朱丽华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。随着患者的增加,深感疲惫的朱丽华开始招揽学徒,希望能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。
作为一名盲人,朱丽华深知社会对残疾人不够友好,很多残疾人没有生活来源,只能依靠救济。朱丽华设身处地思考了很长时间,最终决定专门聘请盲人学徒,既让他们有一技傍身,也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。
朱丽华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,公告上明确指出:诊所只收盲人学徒,且不用交学费。这份公告张贴出来后,立刻引来大量群众围观。周边不少生活困难的盲人找到了朱丽华,想要跟她学习推拿技能。
对于前来求职的盲人,朱丽华欣然接受,她不仅给这些盲人提供住宿,还手把手地传授推拿技能。在朱丽华的帮助下,上百名盲人成功出师,解决了生活和就业难题。对于朱丽华来说,这些盲人学徒就如同自己的亲人,有着相似的遭遇的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相互扶持。
当然,除了盲人推拿师的身份外,朱丽华还是一名慈善家。她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,用于资助读不起书的贫穷孩子,帮他们支付各项教育费用。几十年间,朱丽华资助的学生数量有400多名,捐款数额高达373万。她将这些学生送进高校,这些学生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她的恩惠。
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捐助物资,朱丽华再次站了出来,不仅向疫情重灾区捐款,还给残疾人捐赠了数万只口罩。对比那些出手阔绰的爱心人士,朱丽华捐助的款项并不算多,但涓涓细流终成大海,朱丽华的每一笔捐赠都会给一个家庭带去希望。
在捐款的事情上,朱丽华从不含糊,当听到有人需要救助,她会毫不犹豫地倾尽所有。但实际上,朱丽华对自己却很小气,她生活十分简朴,不愿给自己多花一分钱。在朱丽华看来,自己少花一分钱,就能多捐出一分钱。
感动中国年度人物
1994年,朱丽华在使命的号召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。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期间,每月工资仅58元的朱丽华捐出116元,将自己的血汗钱回馈给党和社会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听闻噩耗的朱丽华果断掏出10万元,以党费的名义捐给了灾区。
众人不理解朱丽华的做法,作为一个有视力障碍的残疾人,朱丽华应该受到他人的关怀和照顾,她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,没必要全将它们捐出去。但朱丽华并不这样认为,她知道有很多人在等待救助,自己捐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有价值。
在数十年间,朱丽华始终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,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送去了光明和温暖。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,朱丽华的爱心事迹渐渐被众人知晓,这位模范标兵被推举为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佳人物之一。
在颁奖盛典上,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黑色的眼睛只给她带来了黑夜,但她却依然在寻找光明。在朱丽华的努力下,寒门学子有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,深受排挤的残疾人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,饱受病痛折磨的病患得以痊愈。
在现实生活中,也有不少人像朱丽华一样热心公益、无私奉献。曾有一位神秘的老爷爷每年匿名捐款,捐款姓名处的“炎黄子孙”四个字让每个人为之动容。也曾有名为“顺其自然”的公民20年间匿名捐款1050万元,雷锋精神被这些人落实到了实际的行动中。
在数千年前的中国,我们祖先早就产生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思想觉悟,经历千年发展,这种思想也被传承下来。
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,在互帮互助中长大成人,爱心行动让互不相识的人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,曾经受过帮助的那些人也应将这份爱传递下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